今天是:

基建维修

基建维修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建维修 >> 正文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期建设总体规划

发布日期:2012-05-05    作者:     来源:     点击:

第一章 概 况

咸宁地处华中腹地,位于湘鄂赣三省交汇处,是一座新兴的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工贸旅游城市。

咸宁地理位置优越。东临赣北,南接潇湘,西望荆楚,北邻武汉,居武汉、岳阳、九江三大开放城市之中心。境内京广铁路、107国道、106国道和京珠、宁樟、阿深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河流湖泊星罗棋布,万里长江依境东流,公路、铁路、水路俱全,南下北上、通江达海,交通极为便利。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原咸宁教育学院、咸宁应用科技学校、咸宁财税学校、咸宁财贸学校和咸宁体校组建而成的市属综合性普通高等职业学校。

2003年10月经咸宁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同意咸宁技术职业学院在咸宁大道扩建主校区。建设占地面积约233亩,2007年在校学生人数将增至15000人,其中高职生10000人,中专及其它5000人,主校区至少容纳高职学生10000人。新扩建区域与主校区老区紧密相连,拟在老区布置计算机科学系、英语系、生物工程系和体育、艺术系,在新扩建区布置电子信息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管理系、文法系、财经系等。

新扩建校区位于咸宁大道与潜山路之间,占地约233亩。拟建建筑物总建筑面积约88000平方米(另教师住宅区预留),总投资达0.8亿元。该区依山傍水、林木葱茏、环境优美、具有独特的山水园林特色。

此次规划按10000学生规模,拟将主校区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富有特色,环境优美的新型花园式现代化校园,使学校整体实力位居同类学校全省一流,全国一流。

第二章 现状分析

一、区位条件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咸宁大道与潜山路之间,离武汉市仅一小时车程,但南面的规划道路尚未修好。

二、用地状况:

主校区目前总用地面积25.82ha(合387亩),其中老校区10.63(合159亩),新征地15.19(合228亩)。新征地一部分为原柠檬酸厂,另一部分为原生态的山坡和水塘。地形复杂,高差较大,整体上中间高,南北低。

校园外部市政设施基本完备,城市供水供电、电讯近年来已逐步完善,通过校园的两条城市道路也已修好。但校园南边的高等级城市道路尚未实施,公共交通车辆也感不够。

若按远期10000人规模考虑,即使加上体校的59亩地,用地也是远远不够,好在学校远期规划中,准备在主校区以南再征350亩,作为校园扩建用地。

而且,教育部教育改革、后勤产业社会化的思路为学校的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功能布局:

由于老校区规模太小,加之校园入口的方向变化,校园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已不符合新的主校区发展的需要,老校园建筑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各重要景区建筑、标志性建筑分得较散,体育活动场地不足,都给校园改造规划带来一定的难度。

四、道路系统:

现有校园内部道路系统过于简单,由于地形地貌复杂,以致部分道路不能形成环,连成网,没有外环交通道路,人、车未分流,交通较混杂,各功能分区道路系统不够完善,道路也不很顺畅。

五、环境景观:

老校区以校门连接图书馆、办公楼的入口道路为中心轴线,校前区绿化环境优美,两处水塘,主干道路两旁的水塘是校园的一大特色。但其它植被和绿化不成体系。

第三章 规划依据与指导思想

一、规划依据:

1.《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

2.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主校区扩建规划设计招标文件;

3.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图。

4.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主校区扩建规划投标成果,专家及校方意见。

二、规划指导思想:

1.有利于教学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科研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教学场所、科研场所是学校建筑的主体,是学校建筑的中心,因此规划设计应该首先满足教学、科研的近期、中期发展。特别是在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中要能够满足今后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

2.有利于后勤社会化,教育产业的发展

后勤社会化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高校后勤进行社会化管理,市场运作将使高校本身负担大幅减轻,使之得以集中力量抓教学、科研,提高办学效率。

教育产业,是科技成果转为生产力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教育为生产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一个发展方向,教育产业也是高校联系社会、联系市场的手段,科技成果转化也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经济支柱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规划设计的重点,应该使学生生活、体育设施社会化、教职工住宅和生活社会化。

3.有利于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

规划要结合地形地貌,结合山水环境,兼顾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和谐统一。尊重自然环境,发扬人文精神,树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思想,走自然、生态、美化校园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4.尊重历史,尊重自然,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学校正在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南到北,由局部到整体的历史发展过程,要建设一个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校园,其特色也就是丘陵地形,树木植被多,高差变化大。无论是新建或扩建都应该合地形地貌,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依山就势。

规划中应从长计议:一次整体规划,分期建设实施,远近结合,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减少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第四章 规划构思与功能布局

一、规划构思:

1.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教学实验区、学生生活区,结合现状集中布置,紧凑发展,并合理提高建筑的容积率,以大幅度增加体育活动场地和公共交往空间,有效改善校园环境。

2.强化校园轴线,突出标志性建筑,增加文化交往广场。因为校园主入口的位置变更,原来的校园标志性建筑的地位已不复存在,而文化标志性建筑不突出,加上文化交往广场不够,会导致高校品位不高。

为了渲染高校氛围,突出学校特色,提高文化品位,本规划设计利用校园主入口,通过办公楼与文化广场相连的步行道,成为一条统领新区的景观轴线,使师生一走进校门,就能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感受到学习氛围和文化底蕴。

3.最大限度地保护校园内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利用校园中部大面积的丘陵植被,形成了校园的中心生态公园。

4.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批重要景区建筑和主题广场,使校园内各重要景区和建筑各具特色。

二、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

1.规划结构:

根据学校现有建筑的性质与质量,本规划将利用现有建筑的布局和自然环境,将整个校园规划成为两区一园的结构,两区是南部老校区(新增了学生公寓组团)和北部新校区,一园是中部的山头和水塘组成的生态公园。两区一园以环形车道和线性步道相联系。

2.功能布局:

(1)新校区:

面向校区主入口的图书综合大楼和偏于一隅的学术交流中心构成一组开放性的建筑群。各教学办公综合楼、实验大楼围绕校园文化广场,构成一组内敛型建筑群。两组建筑一收一放,各得其所,秩序自然而成。

(2)老校区

老校区在南面增加一个次入口,功能布局基本保持中部教学区、北部教工宿舍区、南部学生公寓区的特色,只在西边扩建一片学生公寓与原有的学生公寓融为一体。

(3)生态公园

保留原有的两个山头和大部分水面,两山之间形成的南北两个山谷相对平坦,北面设科学会堂,靠山而生,南面学生活动中心,临水而立,两座建筑以林荫步道相连,顾盼有情。公园西北角布置几栋点式的学生公寓,东北角对水面稍加归整作为学校高级教授的小住宅预留用地,也是对自然景观的一种点缀。

第五章 道路交通组织

一、道路网络系统:

本次规划道路由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构成。

主要道路围绕老校区和扩建校区形成两个环,中间一段重合,构成“8”字行的道路骨架,联系三个方向的校门。主要道路红线宽度一般10米,在一边或两边设人行道。

次要道路不设人行道,红线宽度一般为6米,结合现状有的道路做6米有实际困难,可略窄一些,但不宜小于4米。

主次道路尽量利用原有道路加以疏通、拓宽,重新确定分级,调整坡度,形成结构合理、功能明确、环枝结合的道路网络布局系统。

二、交通组织:

1.动态交通

车行交通以不干扰教学和生活为原则进行组织。

主要道路是校区车行交通的主要载体。次要道路承担沟通教学区、办公区、学生生活区和教工生活区的功能。

步行系统由主要道路的人行道、次要道路和专用步行道共同构成,联系校区广场、连廊,并沟通山上、水滨的步行道,延伸至各功能区,从而构成整个校区的步行交通系统。步行系统应允许偶发性车行交通的使用,同主要道路一样,道路设计要满足其它建、构筑物的施工运输和消防要求。

整个校区的机动车行驶时速应控制在10公里/小时以内。纵坡较大的道路应设置自行车推行标志。

2.静态交通

机动车停车采取分散布局的形式,在各功能区及重要建筑物入口附近根据需求配置相应停车位,主要为外来车辆停放服务;随着高校对外开放的扩大,可考虑在广场位置建设地下停车场;考虑到机动化趋势的影响,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建设多层或地下停车库。

自行车停放应结合校区学生使用情况作专门安排。在原学生生活区内应设自行车停车棚,并结合读报栏、绿化、小品等统一布局,使其特征明显,且可美化环境。新建的建筑应结合建筑设计布置半地下自行车库,既节约用地,又有利于改善景观。

3.竖向设计

根据地形地势,道路标高整体上是南北低,中间高。北面临咸阳大道的主入口广场基本与外部道路持平,逐步往南升高。

车行道路最大纵坡小于3.5%,交叉路口除了调整标高、减小坡度外,通过加大转变半径、提高视线通透性而达到安全要求。

第六章 环境景观规划

一、空间布置:

校园的整体空间布局结合功能区的不同要求,着意于形成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外部空间,营造幽雅有序的校园空间环境。

新区延续和生态公园以主校门为起点,以开放的入口广场、内聚的校园文化广场和滨水的活动广场为重点,以山体为背景的南北向主轴线,突出了纵深感,形成开放——内敛——流动的序列空间形象。生态公园以山水为景观主体,山谷和边坡布置少量建筑做为点缀,学生活动中心浮在水边,在水中形成倒景和对景,室内外空间连为一体,宛若天成,将成为学校的又一新景观。

老校区结合建筑的新建或改造,实施全面绿化,创造各具特色的外部环境。

二、绿化系统:

规划以生态公园为主体,以林荫步道为纽带,构筑完整的绿化系统,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营造建筑与绿化相融合的氛围,有效保证了校区环境质量。

校园主入口广场和中心文化广场以绿草为图底,以文化小品为特色,间以硬地辅装和小径,使人人都可亲近绿色,为师生提供课间休息场所;为了给学校的环境可持续发展保留足够空间,小山保持树木为主的自然生态,对林下空间加以适当整理,增加少量林间小径,对树木树种进行精心配置,使之随季节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对于池塘水面,主要是修整塘沿塘基,周边植树绿化,增设休息座凳,同时加强管理,保持水面清洁,为师生“亲水”创造条件。

第七章 建筑设计

一、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设计原则》JGJ37-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82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87

二、平面布局

1.图书综合大楼

图书综合大楼包括图书馆、公共教学楼和行政办公楼三部分,位于校园新区的北面,面对校园入口广场,与咸宁大道相望,长条形的体量舒展大气,折线的形体既限定出校园入口广场,又是校园形象对于城市的最好展现,大楼中部架空形成校园的主要人行通道,也产生门楼的抽象概念,更成为校园入口广场——综合楼——校园中心广场这一空间序列的重要构成。

2.专业教学实验楼、实训楼

这组建筑围绕校园中心广场布置,形成完整、延续的教学区。

北面三栋用连廊相连,围合成内院,东侧沿校园中心广场布置了环形连廊,既方便联系,又限定出校园中心广场的形态,西侧设有大型梯形教室。平面功能畅顺,空间丰富。南面一栋与水平展开的实训楼位于校园新区的东南角,由连廊连接,中间留出景观内院,减少相互干扰,也产生空间趣味。实训楼采用大空间标准柱网设计,空间自由灵活

3.科学会堂

科学会堂位于校园新区东南角,面朝校园中心广场,背靠保留山体,由大1500坐大礼堂和辅助用房组成。中间利用现有上山的道路,设置步行通廊将文化广场与山体连接。设计充分考虑会堂的重要位置及自身特定功能要求,采用环形发散的轴线布置与校园中心广场呼应,在体量上将建筑打散、消解,形成一组相互交合、错动的块体,与山体融为一体。

4.学生活动中心

学生活动中心位于保留山体与水体交接的平缓谷地上,由沿山体弧形布置的两组建筑结合椭圆形多功能活动厅构成,建筑体量自由灵活,与山体、水体结合自然贴切。中间无柱的多功能活动厅可以灵活布置,能容纳1000名学生同时开展康乐活动,弧形的学生活动楼设有各种活动室、办公室,视野开阔,山色水景尽收眼底,体量较小、通透开敞的一层文体活动区是各个学生社团的场所,结合临水而建的活动广场成为学生活动的乐园。

5.学术交流中心

学术交流中心位于校园新区的东北角,面临咸宁大道开口,与外部联系方便。集对外学术交流、外教居住、餐饮、住宿服务于一体。住宿服务区为6层折板式建筑,体量大气舒展,淦河美景尽收眼底。水平展开的2-3层裙楼提供了餐饮、会议、交流等多样的服务设施,形成一套完整的独立体系。

6.学生公寓和食堂

学生公寓区位于老校区西侧。5栋学生公寓分南、北两个组团。北面三栋点式紧凑地点缀在山坡上,南面两栋板式用连廊联为一体,利用各栋公寓之间的空地形成院落为学生活动提供场所。

学生食堂位于两个组团和老校区学生公寓之间,方便服务学生。学生食堂是包括餐厅、浴室、超市等功能的综合楼,布局紧凑、功能便捷,在临水面的北侧布置就餐区,为就餐者提供了良好的视野。考虑到地势的高差,食堂和板式学生公寓都在东面道路设连廊直接进入建筑的2-3层。

三、立面风格

建筑风格力求充分体现各建筑单体功能特点,并统一于整体山水环境之中。

建筑力求通透、轻盈,通过连廊、构架、玻璃与实墙的虚实对比体现校园建筑应有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成为师生们学习交流的理想场所。

第八章 给水排水

一、设计依据

1.建设方提供的有关给水排水资料;

2.建筑专业提供的规划总图;

3.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规范。

二、设计范围

对新建校区进行给水排水规划方案设计。

三、给水

1.水源

从咸宁大道引入DN150的进水管,并且从老校区引入DN200的给水管,因此新、老校区形成一个双水源供水管网,在新规划校区给水管网布置成环状,保证供水安全,每隔不超过120米设室外消火栓一个。

2.用水量估算

a.教学楼(面积16000m2)(按实际用水学生数700人计)。

用水定额:50升/学生·日,小时变人系数k=1.2

昼夜用水量35m3

b.图书综合大楼(面积18000m2)(按实际用水人数1000人计)

用水定额:50升/人·日,小时变化系数k=1.2

昼夜用水量50m3

c.学术交流中心(面积5000m2)(按实际用水人数800人计)

用水定额:8升/人·日,小时变化系数k=1.2

一次用水量6.4m3

一天按2次计

昼夜用水量12.8m3

d.及大学生活动中心(面积4000m2)(按一次实际用水人数400人计)

用水定额:8升/人·日,小时变化系数k=1.2

一次用水量3.2m3

一天按2次计

昼夜用水量6.4m3

e.学生公寓(面积30000m2)(学生人数6000人)

用水定额:150升/人·日,小时变化系数k=2.5

昼夜用水量900m3

f.学生食堂及配套(面积8000m2)(按一次实际用餐学生3000人计)

用水定额:20升/学生·日,小时变化系数k=1.5

一次用水量60m3

一天按3次计

昼夜用水量180m3

h. 科学会堂(面积4000m2)(按一次实际用水人数400人计)

用水定额:8升/人·日,小时变化系数k=1.5

一次用水量3.2m3

一天按2次计

昼夜用水量6.4m3

本新规划校区一天总用水量约为1064.2m3,按此流量确定给水管网管径。

四、排水

本新规划校区生活污、废水采取合流制,经化粪池处理排入城市下水道,一天污、废水量约为900m3

生活污、废水与雨水采取分流制,雨水经雨水口至雨水管道排入城市雨水干道。

暴雨设计重现期P=1年

暴雨强度q=3.13升/秒·100m2

第九章 电力电讯

一、设计依据

1.国家现行有关规程规范

2.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3.建筑专业提供的总平面规划图

(一)设计范围

本次设计包括基地的电力规划及弱电(电话、电视、宽带网络等)规划

(二)设计内容

(1) 电力

①负荷

本基地总电力负荷为3710KW,其中教学办公区2130KW,学生生活区1580KW。

②电源

本基地考虑由咸宁大道引入两路10KV电源至教学办公区的10KV中心配电所。

③变配电所

在教学办公区设置一个10KV中心配电所,分别在教学办公区、学生生活区各设置一个10/0.4KV变配电所。1#变配电所负责教学办公区的低压供电,电力负荷为2130KW,设置两台1600KVA干式电力变压器;2#变配电所负责学生公寓区的低压供电,电力负荷为1580KW,设置两台1250KVA干式电力变压器。 1#~2#变配电所的10KV电源均由10KV中心配电所放射引来。

④线路敷设

基地内10KV电力线路均采用YJV-10型电力电缆穿管沿道路侧埋地敷设,埋深不小于0.7m。基地内0.38KV电力线路均采用VV-1KV型电力电缆穿管沿道路侧埋地敷设,埋深不小于0.7m。在高低压电力线路的直通、分支、转角等位置设置适当数量的电缆井。

基地内路灯结合环境景观设计,由就近变配电所专用低压回路供电。

(2)弱电

弱电考虑电话、电视、宽带网络、监控等管线预留。弱电线路均穿管沿道路(强电线路的另一侧)埋地敷设,埋深不小于0.5m,并在直通、分支、转角等位置设置适当数量的电缆手孔井。

第十章 经济技术指标

一、建设用地指标统计表:

主校区建设用地指标平衡表

序号

用地分类

面积(ha)

比例(%)

1

校舍建设用地

15.44

59.8

公共教学区用地

6.55

25.4

学生生活区用地

3.94

9.4

教工住宅区用地

1.68

15.3

行政办公区用地

0.92

3.6

道路停车场用地

2.35

12.1

2

体育设施建设用地

2.32

9.0

3

专用绿地

8.04

31.2

合 计

25.8

100

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由于无法掌握老校区各项保留建筑的具体用途和建筑面积,下表只针对新增用地进行计算。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类别

名 称

数量

单位

用地

面积

规划总用地面积

151886

规划净用地面积

151886

建筑底层占地面积

20520

建筑

面积

总建筑面积

90000

图书综合大楼18000㎡

图书馆

8500

公共教学楼

4000

行政办公楼

5500

专业教学楼

16000

实验实训楼

5000

科学会堂

4000

大学生活动中心

4000

学术交流中心

5000

学生公寓

30000

学生食堂及配套

8000

建筑环境指标

容积率

0.59

建筑密度

13.5

%

绿地率

52.8

%

停车

地面停车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