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基建维修

基建维修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建维修 >> 正文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第二期建设总体规划

发布日期:2012-05-07    作者:     来源:     点击:

第一章 概 况

咸宁地处华中腹地,位于湘鄂赣三省交汇处,是一座新兴的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工贸旅游城市。

咸宁地理位置优越。东临赣北,南接潇湘,西望荆楚,北邻武汉,居武汉、岳阳、九江三大开放城市之中心。境内京广铁路、107国道、106国道和京珠、宁樟、阿深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河流湖泊星罗棋布,万里长江依境东流,公路、铁路、水路俱全,南下北上、通江达海,交通极为便利。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原咸宁教育学院、咸宁应用科技学校、咸宁财税学校、咸宁财贸学校和咸宁体校组建而成的市属综合性普通高等职业学校。

学院原主校区位于咸宁市温泉开发区,用地面积约217.5亩,用地较为紧张,教学及配套设施不完善,对学院的发展形成制约。2003年学院沿咸宁大道开展一期扩建工程,新征地面积约226.5亩,扩建校区北临城市干道南靠原主校区,既出入便利又与原校区联系紧密。一期扩建工程规划在尽可能保留原有山水环境的前提下,结合学院发展需要,新建了图书综合大楼、教学楼、实训楼、科学会堂、学生食堂、学生宿舍等教学及配套设施,建筑布置依山傍水、保留山水区域林木葱茏,形成环境优美、具有独特的山水园林特色的新校区。经过全体师生与建设者的努力, 一期扩建工程已基本完成,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富有特色,环境优美的新型花园式现代化校园。

学院的建设使办学条件得到巨大的提升,而硬件的提升也使学院得到超常规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促进学院谋求进一步的发展空间。目前学院又临原主校区南侧征地205.5亩,启动二期扩建工程。

第二章 现状分析

一、区位条件: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咸宁市温泉开发区,学院北临咸宁大道,东临潜山路,南跨规划拟建的教育路,既与外界联系便利,又独立自成完整体系。二期扩建校区将与原主校区、一期扩建校区联成一体,组成形态完整、功能齐备的校园体系。

二、用地状况: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校区用地原为山坡和水塘,地形复杂,高差较大。二期扩建校区征地位于原主校区南侧,用地形态不太规则。南边临近碧桂园住宅区, 西边为准备向学院教职工定向开发的高层住宅区,东边临近温泉高级中学,北边临近原主校区的学生宿舍。二期扩建校区用地现状北边主要为原生态的水塘,南边为山坡,中部为部分已平整的水泥预制件加工区,地形复杂,高差较大。规划中的教育路从二期用地中穿过,将地块划开。

原主校区、一期扩建校区的外部市政设施基本完备,城市供水供电、电讯近年来已逐步完善,但教育路尚未实施,教育路边的外部市政设施还未建设,二期用地与城市的联系还不方便。

学院按10000人规模考虑,希望通过二期扩建校区的建设使学院更上层次,形成完整、成熟的校园体系。

三、功能布局:

原主校区规模太小,建筑布局较为分散、随意,由教学楼与宿舍组成; 一期扩建校区与咸宁大道形成对应关系,垂直咸宁大道形成空间主轴, 建设的图书综合大楼、教学楼、实训楼、科学会堂、学生食堂、学生宿舍满足了学校的使用要求; 但还存在某些缺陷,如缺乏足够的加工实训场地,难以保证职业技术教育对具体实践的要求,对学院发展形成制约。二期扩建校区主要考虑建设对外交流中心、学生宿舍、配套商业、实训车间、创业基地等项目,对学校进行整合、提升,使学院提升层次,形成亮点。

四、道路系统:

现有校园内部道路系统过于简单,由于地形地貌复杂,以致部分道路不能形成环,连成网,没有外环交通道路,人、车未分流,交通较混杂,各功能分区道路系统不够完善,道路也不很顺畅。二期扩建工程将对整体校区道路进行整合,形成较为完整的校园交通体系。

五、环境景观:

老校区以连接图书馆、办公楼的入口道路为中心轴线,校前区绿化环境优美,主干道路两旁的水塘是校园的一大特色。但其它植被和绿化不成体系。一期扩建校区与咸宁大道形成对应关系,垂直咸宁大道形成空间主轴,沿轴线组织景观绿化,并与保留山体、水体形成校园的景观高潮。二期扩建校区如何利用原有山水,形成特色? 如何整合各有区域?需要深入思考。

第三章 规划依据与指导思想

一、规划依据:

1.《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

2.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二期扩建校区规划设计要求;

3.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图。

二、规划指导思想:

1.立足现状、展望未来

在满足目前需要的同时更要为未来的发展留出足够的余地。在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中要能够满足今后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

2.把握自身特色,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把握学院自身的特色,抓住国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顺应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找寻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3.有利于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

规划要结合地形地貌,结合山水环境,兼顾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和谐统一。尊重自然环境,发扬人文精神,树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思想,走自然、生态、美化校园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4.尊重历史,尊重自然,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学校正在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南到北,由局部到整体的历史发展过程,要建设一个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校园,其特色也就是丘陵地形,树木植被多,高差变化大。无论是新建或扩建都应该合地形地貌,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依山就势。

规划中应从长计议:一次整体规划,分期建设实施,远近结合,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减少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第四章 规划构思与功能布局

一、规划构思:

1.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完善校区功能。分析现有校区的功能、空间构成,发现需要,在二期扩建校区配置入口广场区、新建宿舍区、配套服务区、加工实训区、旅游实训区、山水景观区,有效改善校园环境。

2.强化校园秩序,突出标志性建筑,增加交往活动空间。二期扩建校区后,在教育路上会新增南向的出入口,在处理好于城市道路的交接的同时也要理顺与内部道路的关系, 对整体校区道路进行整合,形成较为完整的校园交通体系。

为了渲染高校氛围,突出学校特色,提高文化品位,本规划设计在校园南入口设置入口广场区,配合林荫大道、下沉庭院、主题广场等形成一条统领新区的景观轴线,使师生一进校门,就能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感受到学习氛围和文化底蕴,体会到校园的特色。

3.在开展建设的同时保护好二期扩建校区内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二期扩建校区大部分为山坡和水塘等自然地貌,进行校园建设必定将改变环境产生影响,必须理清什么应保留, 什么可改变。通过分析,于城市发展周边建设,靠近原主校区的大面积水塘已得不到足够的雨水补给,原有的灌溉功能削弱,又被规划城市道路分隔,可将水塘北部用于建设,而将水塘南部与保留山体结合,形成了校园的中心生态核-山水景观区,并与一期山水环境相互呼应,构成山水校园特色。

4.注重各单体建筑和广场空间细节设计的同时把握整体协调性,使一、二期工程在建筑的颜色、材质上产生呼应,使校园内各重要景区和建筑在各具特色的同时又是一个统一整体。

二、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

1.规划结构:

根据学校现有建筑的性质与质量,本规划将利用现有建筑的布局和自然环境,将整个校园规划成为二区二园的结构,二区是南部校区(由原主校区与新增二期扩建校区组成)和北部校区(一期扩建校区),二园是中部的景观公园和南部的生态公园。二区二园以环形车道和线性步道相联系。

2.功能布局:

(1)北部校区(一期扩建校区):

位于北部校区主入口的图书综合大楼面向城市道路,形成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各教学办公综合楼、实训楼围绕校园文化广场,构成一组内敛型建筑群。两组建筑一收一放,各得其所,秩序自然而成。

(2)南部校区(由原主校区与二期扩建校区组成)

南部校区在规划的教育路上形成一个新的入口,功能布局基本保持中部教学区、北部教工宿舍区、南部学生公寓区的特色,二期扩建校区则依托原有公寓区扩建了五栋学生公寓,同时增设了交流中心、实训车间、创业中心、创业基地等学院发展需要的配套设施。

(3)中部景观公园

保留原有的两个山头和大部分水面,两山之间形成的南北两个山谷相对平坦,北面设科学会堂,靠山而生,南面学生活动中心,临水而立,两座建筑以林荫步道相连,顾盼有情。公园西北角布置几栋点式的学生公寓,东北角对水面稍加归整作为学校教师的住宅预留用地,也是对自然景观的一种点缀。

(4)南部生态公园

保留南端原有的山头和教育路以南的部分水面,结合广场等开放景观空间, 融入素质拓展功能,形成南部生态公园。沿山体坡向,开辟溪流,流向水塘在山头设置标志塔,形成景观高潮。

三、二期扩建校区规划布局:

二期扩建校区根据功能要求与基地情况,进行整体布局。在二期与教育路接口设置入口广场区; 在二期西北侧邻近原有宿舍区设置新建宿舍区;在二期东北侧邻近教育路设置配套服务区; 在二期东南侧邻近教育路设置加工实训区, 在二期西南侧邻近教育路设置旅游实训区,结合原有山体水塘形成山水景观区,南端结合保留山体设置素质拓展区与生物实训区,分析项目地块的特点,充分发挥出基地的优势。

第五章 道路交通组织

一、道路网络系统:

规划道路由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构成。

主要道路围绕原主校区、一期扩建校区、二期扩建校区周边形成两个闭合的环路,中间一段重合,构成“8”字行的道路骨架,联系各个方向的校门。主要道路红线宽度一般10米,在一边或两边设人行道。

次要道路不设人行道,红线宽度一般为6米。

主次道路尽量利用原有道路加以疏通、拓宽,重新确定分级,结合校园景观处理,调整坡度,形成结构合理、功能明确、环枝结合的道路网络布局系统。

二期扩建校区利用原有校区路网,形成与教育路在两端及中部垂直相交的三条道路,保证外围成环,中间形成交通及空间主轴。

二期扩建校区部分被规划中的城市道路-教育路分割,为保证内部间联系,在教育路穿过校区的两端及中部设置涵洞,保证各区间的交通顺畅。

二、交通组织:

1.动态交通

车行交通以不干扰教学和生活为原则进行组织。

主要道路是校区车行交通的主要载体。次要道路承担沟通教学区、办公区、学生生活区和教工生活区的功能。

步行系统由主要道路的人行道、次要道路和专用步行道共同构成,联系校区广场、连廊,并沟通山上、水滨的步行道,延伸至各功能区,从而构成整个校区的步行交通系统。步行系统应允许偶发性车行交通的使用,同主要道路一样,道路设计要满足其它建、构筑物的施工运输和消防要求。

整个校区的机动车行驶时速应控制在10公里/小时以内。纵坡较大的道路应设置自行车推行标志。

2.静态交通

机动车停车采取分散布局的形式,在各功能区及重要建筑物入口附近根据需求配置相应停车位,主要为外来车辆停放服务;随着高校对外开放的扩大,可考虑在广场位置建设地下停车场;考虑到机动化趋势的影响,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建设多层或地下停车库。

自行车停放应结合校区学生使用情况作专门安排。在原学生生活区内应设自行车停车棚,并结合读报栏、绿化、小品等统一布局,使其特征明显,且可美化环境。新建的建筑应结合建筑设计布置半地下自行车库,既节约用地,又有利于改善景观。

3.竖向设计

根据地形地势,道路标高整体上是南北低,中间高。北面临咸阳大道的入口广场基本与外部道路持平,逐步往南升高。校区中部较为平整, 二期扩建校区由于利用部分原有水塘,导致标高变化较大,设置部分下沉空间, 在教育路下部设置涵洞,形成立交关系。

车行道路最大纵坡小于3.5%,交叉路口除了调整标高、减小坡度外,通过加大转变半径、提高视线通透性而达到安全要求。

第六章 环境景观规划

一、空间布置:

校园的整体空间布局结合功能区的不同要求,着意于形成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外部空间,营造幽雅有序的校园空间环境。

原主校区结合建筑的新建或改造,实施全面绿化,创造各具特色的外部环境。

一期扩建校区以北向校门为起点,以开放的入口广场、内聚的校园文化广场和滨水的活动广场为重点,以山体为背景的南北向主轴线,突出了纵深感,形成开放——内敛——流动的序列空间形象。生态公园以山水为景观主体,山谷和边坡布置少量建筑做为点缀,学生活动中心浮在水边,在水中形成倒景和对景,室内外空间连为一体,宛若天成,将成为学校的又一新景观。

二期扩建校区则以与规划中的城市道路-教育路连接的入口广场区为空间节点,垂直教育路设置空间主轴,分别向南北延伸,南端跨越山水景观区延伸到保留山体上的标志塔,北端沿林荫大道延展至原主校区,并与一期扩建校区景观轴交汇。

二、绿化系统:

规划以生态公园为主体,以林荫步道为纽带,构筑完整的绿化系统,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营造建筑与绿化相融合的氛围,有效保证了校区环境质量。

校园主入口广场和中心文化广场以绿草为图底,以文化小品为特色,间以硬地辅装和小径,使人人都可亲近绿色,为师生提供课间休息场所;为了给学校的环境可持续发展保留足够空间,小山保持树木为主的自然生态,对林下空间加以适当整理,增加少量林间小径,对树木树种进行精心配置,使之随季节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对于池塘水面,主要是修整塘沿塘基,周边植树绿化,增设休息座凳,同时加强管理,保持水面清洁,为师生“亲水”创造条件。

第七章 建筑设计

一、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设计原则》JGJ37-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82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87

二、平面布局

1.交流中心

交流中心位于二期扩建校区中部,北临教育路,东靠山水景观区,与外部联系方便,集对外学术交流、外教居住、餐饮、住宿服务功能于一体。沿道路弧形展开的体量开扬大气,舒展的形体既争取了南北朝向,又是校园形象对于城市的最好展现, 14层的高大体量更使交流中心成为二期的标志性建筑。高层部分设置办公及接待客房,南北通透,视野开阔,校园景观尽收眼底; 提供了餐饮、会议、交流等多样的服务设施,沿道路及水面展开,形体舒展,将周边景观充分利用。交流中心形成一套完整独立的服务体系,也为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旅游实训提供了便利。

2.机械实训车间

机械实训车间围绕二期校园中心广场布置,三栋车间排列整齐、有序形成完整、延续的加工实训区。

各车间既相互独立又联系方便,更限定出校园中心广场的形态。平面功能畅顺,空间丰富。机械实训车间采用大空间标准柱网设计,空间自由灵活,最好的适应了开展机械实训的功能要求。

3.创业中心与创业基地

创业中心与创业基地位于二期扩建校区东北角,是配套服务区的主要建筑。创业中心为12层高层建筑, 柱网规整, 空间灵活,面临教育路,为学院师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创业基地为3层多层建筑, 采用大空间标准柱网设计,空间自由灵活,为学院进行产业化生产提供空间。

4.配套商业

沿教育路配置配套商业用房,采用框架结构,空间规整灵活,为学院师生提供生活便利,也充分发挥基地的商业价值。

5.素质拓展基地

素质拓展基地为3层建筑,位于二期扩建校区的东南角,北临山水景观区,南靠保留山体,场地开阔,适合开展素质拓展活动。素质拓展基地形体自由舒展,功能设施完善,结合室外场地,在满足本校师生开展素质拓展活动的同时也可面向社会开放。

6.学生公寓

新建学生公寓位于二期西北侧,邻近原有宿舍区。5栋学生公寓东南朝向平行布置,采光通风良好,南北通透。 采用内廊式布局,每间宿舍配置独立卫生间,减少相互干扰,极大的改善了学院的学生住宿条件。

利用各栋公寓之间的空地形成院落,为学生活动提供场所。学生公寓建于原有水塘上,地势较低,为减少土方工程量,在学生公寓底层结合下沉庭园部分设置架空层,供学生开展各种康体活动,设立集中的自行车停放区,方便管理。

三、立面风格

建筑风格力求充分体现各建筑单体功能特点,并统一于整体山水环境之中。建筑色彩及材质延续一期扩建的建筑风格,白色外墙漆结合橙黄色外墙漆,搭配灰绿色玻璃,使校园建筑风格统一、延续,,通过连廊、构架、玻璃与实墙的虚实对比体现校园建筑应有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成为师生们学习交流的理想场所。

第八章 给水排水

一、设计依据

1.建设方提供的有关给水排水资料;

2.建筑专业提供的规划总图;

3.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规范。

二、设计范围

对二期扩建校区进行给水排水规划方案设计。

三、给水

1.水源

从规划的教育路引入DN150的进水管,并且从原主校区引入DN200的给水管,在校区形成一个双水源供水管网,在二期扩建校区给水管网布置成环状,保证供水安全,每隔不超过120米设室外消火栓一个。

2.用水量估算

本新规划校区一天总用水量约为1080m3,按此流量确定给水管网管径。

四、排水

本新规划校区生活污、废水采取合流制,经化粪池处理排入城市下水道,一天污、废水量约为900m3

生活污、废水与雨水采取分流制,雨水经雨水口至雨水管道排入城市雨水干道。

暴雨设计重现期P=1年

暴雨强度q=3.13升/秒·100m2

第九章 电力电讯

一、设计依据

1.国家现行有关规程规范

2.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3.建筑专业提供的总平面规划图

(一)设计范围

本次设计包括基地的电力规划及弱电(电话、电视、宽带网络等)规划

(二)设计内容

(1)电力

①负荷

本基地总电力负荷为2420KW。

②电源

本基地考虑由规划的教育路与原主校区各引入一路10KV电源至二期扩建校区的10KV中心配电所。

③变配电所

在二期扩建校区北侧设置一个10KV中心配电所,分别在新建宿舍区、配套服务区各设置一个10/0.4KV变配电所。1#变配电所负责新建宿舍区,设置两台1250KVA干式电力变压器;2#变配电所负责配套服务区区的低压供电,设置两台1250KVA干式电力变压器。 1#~2#变配电所的10KV电源均由10KV中心配电所放射引来。

在二期扩建校区南侧设置一个10KV中心配电所,分别在交流中心、加工实训区各设置一个10/0.4KV变配电所。

④线路敷设

基地内10KV电力线路均采用YJV-10型电力电缆穿管沿道路侧埋地敷设,埋深不小于0.7m。基地内0.38KV电力线路均采用VV-1KV型电力电缆穿管沿道路侧埋地敷设,埋深不小于0.7m。在高低压电力线路的直通、分支、转角等位置设置适当数量的电缆井。

基地内路灯结合环境景观设计,由就近变配电所专用低压回路供电。

(2)弱电

弱电考虑电话、电视、宽带网络、监控等管线预留。弱电线路均穿管沿道路(强电线路的另一侧)埋地敷设,埋深不小于0.5m,并在直通、分支、转角等位置设置适当数量的电缆手孔井。

第十章 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137141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79620平方米

其中:

学生宿舍楼 27676平方米

商业服务 10450平方米

实训楼 11658平方米

校医院 1910平方米

创业中心 14328平方米

交流中心 11008平方米

素质拓展 2590平方米

容积率: 0.58

绿化率: 48%

建筑密度: 24.8%